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擎国>第二百零五节、右勾拳行动
是古已有之,再向西北走就是后世以旅游业闻名的八达岭,沿着山谷一路向西北就是宣化,这是京畿支援长城的路线,听上去似乎困难重重,其实姜田要做的不过就是在原有的道路上进行加宽加固,反倒是一直靠运河输送物资的北京至渤海湾这一段,并没有像样的现成道路可用。

于是在接到命令之后,姜田便派出两组人马,一组考察西北方向直至长城的官道,另一组则朝向东南方寻找尽可能便于筑路的路线,而他自己则再次扎进了京郊的科学院作坊之中。他知道先遣队肯定是用不到他这条高速公路的,这条路的意义就在于后续的大部队能否从中获得优势,要知道过了张家口可就是相对平缓一点的丘陵地带,草原上的骑兵来去如风,同样也是无险可守。所以只要打通了这条线路,江南的物资便可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前线,其意义等同于秦直道。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姜大人没有头脑发热直接去填土筑路,而是在科学院的工坊中琢么着怎么改进筑路设备,他首先盯上的就是用来夯实地基的压路机:“华北最常见的碾子你们都知道吧?我要订制一个最大号的!”

姜田定制的特大号石碾子其体型是那些工匠们闻所未闻的,他们也很难理解这种一人高的石碾子是干什么用的,反正姜大人让他们雕刻出来,也不过是多费点时间的问题。但是姜大人需要的另一种东西,就让他们这些工匠有点为难了。

想当年张韬还在据守长江防线的时候,就曾经试制过水泥用于快速建设防线。但是因为材料的质量不一,现场加工的水泥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以及施工人员对这种新材料不是很了解,所以其使用情况并不能令人满意。以至于后来很少再用到这种关键性的材料。而姜田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完善水泥的配方,并且试验出改良的新品种。

“成果怎么样?”张韬略带期盼的看着蓬头垢面的姜田。

姜大人用很长时间没修剪的指甲搔搔头皮:“很不好!我试验了所有能想到的添加物,甚至是昂贵的氧化铝,但最终只得到了耐火水泥!”

按理说能试验出一种新型水泥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可问题在于姜田想得到的是防冻水泥……

“所以我仔细的琢磨了一下。”姜田随手将一份报告从自己的布包中掏了出来:“考虑到即将到来的冬季,现有的路面暂时不再铺设混凝土,而是碾压好路基之后等着封冻,水泥路面留待明年春天再动工,现在我们的主要困难就剩下了怎么穿越滨海那边的沼泽地。”

张韬随手翻阅了一下这份十分简略的报告,写得还真是够简单的:“仅靠现有的储存和运力,已经能保证第一阶段的作战,冻土的确能支撑一段时间,但开春后的水泥路面也十分重要,至于桥梁的问题,我建议还是搞简单高效的浮桥吧。”

“浮桥……”姜田沉思了片刻:“短时间内的确可以满足运输需要,但是从长久考量来看,山区地带的大量永备桥梁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

“别说我没提醒你,现在可是以作战需要为第一要务,升级改造的事情以后再说。”张韬算是给这件事定下了调子。

“既然如此……”姜田的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那我就尝试一下豆腐渣工程吧!”

施工从两个方向开始展开,张韬为姜田调集了能动用的所有工程兵,以及播专款雇佣冬荒的农民。北京以东的施工队,首要的任务就是沿着勘探队伍沿路留下的标记打下木桩设定路界,然后趁着土地还没有封冻,十万劳动力全线靠人力深挖出路两边的排水沟,然后沿着路面挖走树木焚烧枯草,确保这条道路的表面植被清理干净,然后用挖排水沟的土夯平路面的自然起伏,一个月后,当河面开始出现薄冰的时候,一条从大沽口至北京的宽达十米的道路已经初具形貌。

另一条路线则是沿着原有的官道,施工人员尽可能的撵平坑洼,然后向两边拓展路宽,最终也达到十米为止,一旦出现在山谷或沟壑中无法短时间改变线路的情况,勘探人员继续寻找最佳的路线,而施工队伍则全力修补官道,等到北京城开始飘落第一片雪花的时候,整条道路在不惜人力物力的基础上已经基本平整。

“今天的气温是多少?”站在一处浮桥搭建现场的姜田满眼血丝,但还是尽量瞪着眼睛观察着施工现场。

一个御教院借调来的学生连忙打开一个四面订着百叶窗的木头盒子,仔细的观察了一番之后扭头说道:“禀报大人,正午时分零下3度!”

姜田抬头看了看天,这小冰河的末尾也是威力无穷的,刚刚入冬还没有到二九天,大白天的竟然都已经零下3摄氏度,然后又看了看逐渐封冻的河道,还好是搭建浮桥,就算是冻上了也无妨:“传我命令,今天夜间开始,筑路人员向路面浇水,要浇得均匀,每浇一层水,便在敷上一层细土,反复如此至少三天!”

此时但凡有点常识的人就都知道他要干什么了,这条冰冻的公路至少能保证两个月的时间内坚硬无比,无论什么样的马车都可以高速驰骋,就算路面有所破损,也可以及时修补。至于到了春天化冻了怎么办?现在已经没人能顾得上这个问题了。因为就在这修路的一个多月里,北边的长城边已经有一支精兵在荒原丘陵中强行军150公里,闪电般的突袭了集宁海子边(黄旗海)


状态提示:第二百零五节、右勾拳行动--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