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青春校园>逐鹿大明>第二百七十六章:投鞭断江
五十万,不日便要前来征讨自己,饶是他惯经战阵,念及自己目下手中不到十五万兵马,面对三倍于己的敌军,内心之中还是感到了无形的巨大压力。

身穿黑色僧袍的道衍端起茶杯来浅酌两口,苍老的面容之上不禁莞尔道:“当今皇帝陛下倒是好大气魄,五十万大军汹汹而来,古人云投鞭断江之师,怕也不过如是。”

朱棣眼见当此凶险局势,自己的老师兀自这般好整以暇,没好气的道:“若是本王兵败,只怕附逆首恶便非老师莫属。”

道衍闻言以右手食指指了指自己锃亮的头颅,微笑道:“老衲乃一出家之人,别无牵挂,唯有项上光头一颗而已。”

饶是这般泰山压顶般的局势,朱棣闻听此言后也忍不住噗嗤一笑,心中压力不由一轻,脑中对于敌我各自优劣之势更见分明,陡然间明白了道衍此时故作好整以暇的姿态实乃用心良苦,思虑片刻后便即沉声说道:“李景隆所部军力过于浩大,本王目下军马难免捉襟见肘,若是处处守,反倒是处处守不住,不如暂且退军,待得天寒地冻之时,再与李九江决战于北平城下。

道衍闻言心中不禁颇感安慰,他智谋深沉,饱经世故,如何看不出朱棣面对李景隆所率五十万大军,内心中的不安?如何去打仗,无须自己去对燕王殿下指手画脚,但假若身为大军命脉所在的统帅之人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敌人,决策之时失了方寸,那才是最为凶险之事。微笑言道:“遥想当年洪武先皇陛下,在鄱阳湖一战打得汉王陈友谅兵败身死,开创大明万里江山基业。以老衲愚见,今日之皇帝陛下也罢,李景隆也罢,还远远不能和陈友谅相提并论。”

朱棣微微颔首,闻听道衍言及自己父皇鄱阳湖一战的壮举,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气干云,方才心中的那一丝惶恐与不安不知不觉中早已烟消云散,不知所踪。

道衍眼见朱棣面上神情,心中不禁暗自叹道:无怪乎昔日洪武陛下在懿文太子早逝后曾想到以燕王为储君,执掌万里江山,试问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尤能举重若轻者,当世能有几人?

宽大的帅帐之中,端立着十余位甲胄在身,满面肃然的燕军将领。张玉,朱能,邱福等众人回想日间得到的消息,朝廷平叛大军五十万兵分数路,逐渐在真定,河间集结,不日便要铺天盖地而来,饶是众人皆为久经沙场的骁勇悍将,心中也情不自禁的悄然涌起一股人人自危的压迫感。五十万大军之众,那是大明朝自立国以来,任何名将出征也未曾有过之事。

端坐帅案之后的朱棣眼见牛油巨烛照耀下众将一片默然下各个面上阴晴难定之色,心中已是了然,口中突然哈哈大笑,打破了帅帐之中那使人心中郁郁不欢的沉静。

燕军之中若论最为骁勇善战之人,非张玉莫属。眼见朱棣面露笑意,他当即抱拳躬身问道:“殿下何故发笑。”

“大军统帅乃一众将校士卒性命所系,朝廷大军虽拥众五十万而来,可惜黄子澄,齐泰等人有眼无珠,偏偏派了曹国公李景隆这么一个荷花大少前来领兵。本王岂能不笑?若是昔日的蓝玉领军二十万而来,本王尚还惧他三分,李九江此人寡谋而骄,色厉而馁,本王又何惧之有?”朱棣的目光一面扫视众将,一面挥了挥手示意众将坐下说话,面上流露三分讥诮之色的笑道。

张玉,朱能二人跟随朱棣日久,昔日在宋国公冯胜率军征讨纳哈楚之时,早已识得曹国公李景隆其人,此时闻得朱棣这般避重就轻的言语,想起朝廷居然将五十万大军交予这个纨绔子弟之手,简直是形同儿戏,心中不禁如释重负,坐下身来。

朱棣沉声说道:“敌众我寡,若是我军处处守御,军力分散下易为敌各个击破,反倒是正中敌军下怀。故此本王决意率军北返,待天寒地冻之时,再与李九江小儿决战于北平城下。”

众将面面相觑之下尽皆颔首。原来自朱棣造反以来,燕军虽则连连获胜,无奈并未夺得一处大城,即便是如今掌握在手的鄚州也绝难抵御朝廷大军的围困强攻,与其分散兵力给敌军各个击破,不如回返北平附近,利用逐渐寒冷的天气与地利决战,方为上策。众将久住北方,自然知晓待到隆冬之际,北方的严寒会给朝廷大军这些久居南方温暖之地,耐不得酷寒天气的将校士卒士气以沉重打击。思虑及此,众人纷纷站起身来应诺。

朱棣眼见众将并无异议,微笑说道:“数十万大军集结北上,非旬日可以完毕。松亭关守将已然率军归顺本王,在李九江兵临城下之前,本王须得前往大宁一行,让朱权这小子无法再行坐山观虎斗,跟随本王奉天靖难。”

朱能在一众将领中乃生性较为沉稳之人,听闻朱棣言语后不禁皱眉问道:“自殿下率军而起以来,宁王虽则装病抗旨,不肯返归京师,然则其表面上仍恭顺朝廷,殿下前往大宁恐不甚稳妥。”原来朱棣在朝中另有耳目,朱权装病抗旨,不肯返回京师面君之事已然为燕军众将所知晓。

朱棣沉声说道:“待到大宁之时,本王再行见机行事,非要让朱权这小子率军跟随本王不可,若是他日和朝廷大军决战之时,朱权这小子突然率军入关发难,本王岂非腹背受敌?”口里这样说,心中却是暗暗叹息忖道:敌众我寡下我军兵力已然颇显捉襟见肘,朱权那小子手下也有数万军马,若是他乖乖就范,跟随本王奉天靖


状态提示:第二百七十六章:投鞭断江--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