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异世二战录>第二百零六章 汉奸没有好下场

然后又在倭国的扶植下,汪精卫在南省宣布成立另一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为“国旗”,并制定基本国策为:和平联倭,反先锋军、**建国。

就任政府统帅、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行政院院长,拥有自己的行政系统、军队、外交等,一方面与移都重庆的国民政府及老对手蒋光头分庭抗礼,另一方面与东北的“大满洲帝国”遥相呼应。

之后,汪精卫甚至还亲自到长春访问,在倭**队的刀光剑影中与溥仪握手言欢,追随主子倭国参加《国际防共协定》。又伙同伪满洲国和泰国、缅甸、菲律宾等国的伪政府签订《大东亚共同宣言》,为倭国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摇旗呐喊。

并且还在其辖区内实行法西斯统治,捕杀抗倭爱国人士,配合倭军对重庆国民政府进行诱降,妄图瓦解抗倭阵线;成立清乡委员会,集结大批伪军伙同倭军实行反先锋军、**清乡,妄图消灭坚持敌后抗战的新四军和游击队;

在经济上,滥发纸币,圈占土地,“委托经营”某些工矿企业,强征粮棉,实行物资统制,并收取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在文化教育上,施行奴化教育。

重庆各界声讨汪精卫叛国集团投敌卖国的斗争,大致经历了两个**:第一个**是汪精卫投敌叛国罪行披露,国民党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撤销其职务之后,重庆各界人士即纷纷发表宣言、通电,拥护国民党中央的决议,痛斥汪精卫集团的叛国罪行,表达抗战到底的决心。

第二个**是汪伪集团在沪市与倭国签订《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并于南省粉墨登场。在重庆的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邹韬奋、史良等发出通电,怒斥汪精卫一行“背党叛国,通敌求和,违反国策,惑乱人心,固革命政党所不容,亦全国人民所共弃。”

华夏人民党在重庆发行的机关报《新华日报》也于公元39年1月2日以《汪精卫叛国》为题发表社论,痛斥汪精卫集团的民族失败主义谬论及其叛国投敌罪行。

并且到公元39年6月国民政府明令通缉汪精卫时,海内外先后呈请通缉严办汪逆的文电多达1000余起;

在内蒙古先锋军根据地内的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华夏分会、华夏国民外交协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戏剧界、音乐界、木刻界、美术界等100余个文化团体,联合发出讨汪宣言,称汪精卫叛国投敌!

“百死不足蔽其辜”,号召“全国文化战士,奋尔斗志,振尔戈矛,扑杀此獠,遏绝祸乱。”

重庆各界人士通过开大会、作讲演、印特刊、发通电、写文章、演戏剧、提议案、铸跪像、散传单、贴标语、呼口号等各种方式,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声讨汪精卫集团投敌卖国的群众性运动。表达誓死反对‘倭汪密约’和坚持长期抗战,夺取最后胜利的决心和信心。

并且在包省的百姓们为了表达他们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决心,及其对为抗战而牺牲的众多先锋军战士、无名将士的崇敬以及与汪精卫卖国集团的誓不两立,还以实际行动发起组织了一场更直接、更形象、影响更广的建造“抗战无名英雄墓及铸造汪逆夫妇长跪像”运动。

“称他们为汪逆夫妇,同秦桧一样,千秋万世跪在那里,受人唾骂”。

此运动在包省盛行起来后,而且在全国各地都普遍开展,而以重庆的活动影响最大。

爱国将领冯玉祥也呼吁:大家都呼“抗战到底”,而这个“底”就是打到“倭国无条件投降”便是底。

当汪精卫这个秀才听来后,不屑道:“这简直是一个丘八的狂妄无知”。

而汪精卫与倭勾结之后,西方国家纷纷发表声明,维护“九国公约”;美帝国会不久后通过对华贷款;英法等国更于欧战爆发前抽调兵力增强远东防务。

这让老蒋高兴了好一阵子,同时也感叹抗战曙光可谓初现。

同时面对这样全国上下一至的声讨,先锋军倒是没有什么动静,王小平也在加快部队的换装、训练,之后才可以发动新的战役,他也知道老蒋是一定会行动了。

而国民政府蒋光头也确实和王小平预料的那样坐不住了,迅速的命令给军统下了命令进行刺杀汪精卫,戴笠接到命令后,就派出了大量的特工、暗杀人员前去刺杀。

特别在最后,汪精卫被刺杀后,于公元44年,旧伤加重,只好飞往倭国治疗伤病,经倭国名医小黑亲自动手术,安全地取出了那颗在身体里待了近十年的子弹。此后汪精卫不顾身体虚弱,就急忙乘飞机返回沪市,住在虹桥医院。

戴笠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潜入虹桥医院,买通医生、护士,每次给汪精卫送药的时候,秘密掺进适量五色无味的慢性毒药,到了同年11月,汪精卫终于毒发死去。

行刺者成了被刺者,革命者成了大汉奸,历史名声前后如此悬殊,在20世纪的华夏,有哪位能超过他?历史的不可知性与无情变化,以令人震撼的方式在汪精卫身上呈现着。

蒋光头在事后也激愤地在日记中指斥汪精卫,“通敌卖国之罪已暴露殆尽,此贼不可救药矣,多行不义必自毙也”。

....

先锋军的这次大规模换装,比王小平预料的时间要长,他原本是打算到38年底、39年初全部完成的。可是由于东北易县倭国东北军时刻盯着这里,还有就是毒气弹事件、汪精卫叛国等等一系列的事情


状态提示:第二百零六章 汉奸没有好下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