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臻于王邈王蔚然有着左相又相之称,二人分别位列两列大臣之首。

韶臻开口后,王邈只是笑着看了一眼,并未打算说话。

而大皇子虽然讨厌王邈惜字如金,但也别无他法,只能学着王邈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

“如今皇上并未立太子,更遑论封王,按理说,都是皇子,为何不能留京?”

“难道你已经替陛下做了封太子的决定吗?”

大臣立即跪在地上,声音颤抖惊恐:“皇上,微臣冤枉啊!”

唐大人硬着头皮说了一句:“韶大人未免太能冤枉人。”

韶臻冷笑一声,微抬着头,看向上座头疼的皇帝:“皇上可有决断?”

“我看不如这样。”

韶臻及其百官瞬间看向终于开口说话的王邈。

王邈看向皇帝道:“皇上,既然韶大人等人担心二殿下,臣,”说着跪在地上。

“臣请求皇上,早起立太子,如此太子之位不再空悬,二殿下也能封王,前往自己的封地,便不会再担忧性命之危。”

赵乘治心中狂跳,他听见了什么,舅舅终于肯逼父皇立他为太子了!

明明心里已经激动的不成样子,脸上还要刻意的压制。

这话说的可谓是不加掩饰,大皇子党的一脸激动,二皇子党的眉眼愤怒,中立的则对王邈有些侧目。

这王邈属实胆子也太大了些,说的不是请皇帝立太子,而是直接让皇帝立大皇子为太子。

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多想了,最后那几句,意思是二殿下封了王,去了封地,才不会派人继续刺杀……

皇帝手揉着眉心,脸皱在一起,一旁的太监也是唉声叹气。

“王大人,你放肆!”

韶臻的队列最后面走出来一个年轻的文官,因为情绪激动,脸色涨红,他斥责一声之后便跪在地上,大声道:“皇上!王大人狼子野心,竟想妄议太子之位,就皇上降罪于王大人!”

朝堂瞬间乱成一团,众人各抒己见,吐沫横飞。

韶臻神情淡然的看着皇上,突然叹了口气,晴朗的声音响彻在朝堂之上,清晰的响在众人耳边。

“皇上,手心手背都是身上血肉,二殿下初逢此事,想必惊惧万分,太子之位应再容后再议,当先要紧的,是应该将二殿下诏回,好做安抚,这凶手一事,可慢慢查。”

赵乘治狠狠地看向韶臻,又是这个老家伙坏他好事!

“父皇……”

还没等他开口,皇帝开口道:“此事就按韶卿说的办。”

“父皇!!”

赵乘治也不顾不得殿前失仪,大喊出声。

皇帝说完起身快速的逃离这里,太监紧忙说了声:“无事退朝。”

赵乘治手腕一紧,王邈已经借着他的手起身,剩下的话又咽了回去。

韶臻向着王邈走了过来,在身前站定,看了王邈的腿一眼道:“王大人动作迟缓,再也不复往日神采啦,终究是岁月不饶人啊。”

皇帝走了,但众位大臣见韶臻和王邈留了下来,便也都没有离开,皆在一边观望。

赵乘安看了韶臻似笑非笑的模样,没有说话。

王邈哈哈一笑,伸手拍了拍韶臻的肩膀:“是啊,老咯,韶大人却好似不见老,一直如此。”

“哪里哪里。”

二人一脸笑容,仿佛老友在此寒暄。

实际却不然,

韶臻仿佛这才注意到赵乘治在,于是急忙行礼:“大殿下。”

赵乘安不情不愿的“嗯”了一声。

韶臻接着道:“兄友弟恭,臣实在不忍您和二殿下手足分离,所以刚刚才有此言,等二殿下回来,朝堂之上有二殿下相帮,大殿下于政事一事上,定能如鱼得水。”

赵乘治铁青着一张脸,奈何有气无处撒,只能自己忍下“多谢韶大人贴心。”

韶臻一脸不好意思的笑容,连声说着不敢。

赵乘治心里怒骂,不敢,他看他倒是敢的很!

王邈笑笑:“韶大人尽管放心,您担心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这上京城大大小小的事,大殿下已经做的很好了,应该不会劳累二殿下,既然受了惊吓,自然要好好的养养。”

韶臻点头:“王大人说的对。”

王邈扭头看向其后的孙尚:“孙大人如今锋芒,连我等都要避上一避了。”

孙尚拱手:“臣走过之处,还望王大人海涵。”

“诶,”王邈不赞同的摆手,“孙大人这是说的什么话,孙大人的一片丹心,我自然也体会得到。只是道法难悟,路难行,要想成事,定要费劲千辛万苦,才方能得始终。”

韶臻侧头看了一眼孙尚,于是回头对着王邈一笑:“王大人还是跟以前一样,还喜爱教诲晚辈后生。”

王邈:“我老了,自然话多一些,韶大人,孙大人勿怪。”

韶臻笑着没有说话。

正要颔首离去时,王邈出声叫住他。

“这几日言大人怎么未来?”

“哦,王大人有所不知,文书中有几处记载不对,所以言大人早早的就像皇上告了假,他的性子,您又不是不知道,是个认死理的人,文书内容不佐证,恐怕一时间不能来上朝了。”

王邈点头:“言大人专心国事,我等惭愧。”

话音一转,王邈看着韶臻:“只是不知,这言大人竟还有一个女儿。”

“是啊,”韶臻一脸惋惜,“实在是因为这女儿来之不易,生下之时只有拳头般大小。”

说着手握了握拳头。


状态提示:第97章 回京--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