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章献明肃皇太后>第458章:萧太后(1)
p>耻辱啊!萧太后在心中幽怨地哀嚎着,把枕在韩德让腿上的脑袋仰了仰;眼睛穿过宫帐上面的窗户向外看去。

外面是阔落落的原野,夕阳停在西边的山顶上;一缕阳光从窗户中照射进来,把宫帐里面映照得一刺郎明亮。

宫帐外面的天空漂浮着棉花一样的白云,白云下面的蓝天之中;有成群结队的雨燕飞上窜下闹闹嚷嚷。

萧太后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到易州这个地方来。

这里就是燕云十六州——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

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

公元938年,“儿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以求换得契丹的支持;辽国拥有了燕云十六州,中原王朝丧失天然屏障;大契丹国的太宗皇上耶律德光趁机攻占开封汴梁。

耶律德光就是在汴梁改国号为辽,但辽太宗没有在汴梁站住脚跟;习惯草原生活的契丹勇士在黄河以南的故土中原依旧忘不了“打谷草”,而被愤怒的百姓驱赶走。

辽太宗的失利是一面镜子,给掌握了政权的萧太后一个沉重的警示:不能虐待汉族百姓,因此萧燕燕送别升天的辽景宗耶律贤后;在韩德让的支持下实行“一国两制”,设立南院和北院;北院管契丹人,南原管汉人;汉人跟契丹人一样拥有平等的权利。

萧绰的改革使耿耿于怀的汉人平静了心情,他们全都接受这个契丹女子的统治。

其实往细里讲,萧绰算是回鹘人;他跟述律平地皇后都是回鹘人的后裔,要不夜落隔幽蓝公主咋会打着朝贡的旗号的拜见她才刘敏钻了空子……

自古以来,燕云地区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它不仅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同时也是重要的农业、畜牧业生产基地。

《契丹国志》记载:“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藩、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

这句话足以阐释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正因为燕云十六州的重要,萧绰执掌辽国政权后才不断地跟南边的宋朝进行拉锯战。

欣喜的是自从唐太宗的宋太宗赵光义发动的两次欲夺燕云十六州的战争——高梁河之战、雍熙北伐全被萧绰部署的“以守为攻、步步为营、各个击破”的战术所打败。

威震华夏的老将军杨业竟然被辽军俘获,绝食三天而亡。

杨业的亡毙,是辽国契丹勇士仰仗燕云十六州险要地势以守为攻的经典之战;燕云十六州是中原政权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也是北方游牧民族战胜中原王朝的跳板。

华北地区向来以平原为主,横亘在两侧的燕山山脉和北太行山山脉;是两座难于逾越的障碍。

巍峨险峻的山脉构筑了燕云地区在战略上抵御北方铁骑南下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游牧民族南下的第一道关口。

在太行山和燕山脚下有着桑干河和巨马河这两条河流,是第二道防御工事。

事实上河流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中国古代江河沼泽特别是河流,常成为拒敌于外的防御屏障。

以刀枪弓箭为主要武器的冷兵器时代,利用江河设防是战争双方常用的御敌办法。

宋朝之前的封建王朝,就是依托了燕云十六州巍峨险峻的山脉、川流不息的河流以及雄伟壮丽的长城这三道防线抵御住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随着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使得宋朝在对外作战当中屡战屡败。

燕云十六州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同时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交界处。

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造就了该地区发达的农业、畜牧业。

幽州地区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历史上一直以来就是华夏农业最发达、经济最繁荣、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随着燕云十六州落入契丹人手中,伴随着是大量汉族人口的涌入;这些汉人给契丹王朝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带来了改变,农业经济取代游牧经济一跃成为契丹的主要经济形式。

自此燕云地区成为契丹的农业经济中心,同时也是主要的赋税来源地;据史料记载仅燕京析津府一地就“兵戎冠天下之雄,与赋当域中之半”。

人口也是燕云十六州赐予契丹人的礼物。本身契丹人口相较于中原王朝而言就不多,在占领了燕云十六州之后,该地区众多的汉族人口,为辽国提供了大量的兵源,成为辽的重要兵源地。

辽国有一重要征兵制度叫做“五京乡丁”,这是由汉人充当;而燕云地区因其人口密集,更是此项兵役的最主要来源。

石敬瑭割让了燕云地区对宋朝的影响不仅仅是丢失了这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兵源地,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个发达的战马生产基地。

因为燕云地区自古就与游牧民族的领地接壤,在千百年的文化交流当中,养马文化已经植根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

再加上本地区的战马相较于内地地区的战马,无论是耐力还是爆发力上都更胜一筹。

北宋建立之后,一直渴望收复该地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想要夺回这样战马生产基地,组建自己的骑兵。

燕云十六州对于中原王朝的意义不仅仅是巨大的军事价值和经济价值,作为北方地区


状态提示:第458章:萧太后(1)--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