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章献明肃皇太后>第409章:宋太宗(4)

赵恒被立为皇太子,赵光义有意让吕端做宰相;有人谏言说吕端为人糊涂。

宋太宗笑道:“吕端小事糊涂,大事可不糊涂啊!”随之赋诗一首道:“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用吕尚辅佐武王的典故表明对吕端的属意。

宋太宗在位22年,其兄长赵匡胤的一手好牌被他打得稀烂;只能给儿子宋真宗留下一个危局,寄希望于吕端等人能够帮助其子解决问题,一代君王的刚愎自用令人唏嘘。

宋太宗心胸狭隘、善搞阴谋诡计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他位22年还是有贡献的。

赵光义即位后继续执行兄长赵匡胤制定的国策进行统一战争,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

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太宗在位22年与北方契丹政权、西北党项政权间的战争频发;为了更好地控制和驾驭出征将帅,宋太宗开始实行“将从中御”的政策;授予出征将帅应对谋略、攻守计划,或授以阵图以指挥前线将帅作战。

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宋太宗的“将从中御”政策施行效果并不理想。

赵光义对辽的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均以失败告终。

两次北伐中,军粮需求量大,百姓不堪重负;幽州及其周边遭遇兵燹,军粮供给受限;军粮征调地域较广、转输难度大。

军粮供应的困境限制了宋军的军事行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赵光义两次北伐的失败。

对辽战争的失利以及后方起义的爆发,遏制了北宋进一步开辟疆土;宋太宗的施政策略也不得不转为重内虚外。

赵光义在外交政策先由“备边通好”转向“图制契丹”,再由“图制契丹”转向“联夷攻辽”,最终由“联夷攻辽”转向“修德以怀远”。

雍熙北伐失败以后,宋辽接着又进行了几次战争;赵光义及群臣从战争的现实中逐步改变了对辽策略,从战略进攻完全转为战略防御;并采取了若干较为有效的防御措施,同时又积极主动去谋求对辽和平。

文化方面,赵光义在太平兴国年间下诏,组织人员修成《太平御览》、《太平广记》。

赵光义开创升平诗歌之后,在宋代皇族和大臣中得到积极的响应;形成了宋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

赵光义本人喜好诗赋,朝廷也因此特别重视文化事业;宋朝重教之风因而展开。

赵光义喜好书法,善长草、隶、行、篆、八分、飞白六种字体,尤其善书飞白体,宋朝的货币淳化元宝也是赵光义亲自题写的。

宗教方面。赵光义即位第一年,就剃度僧尼17万余人;赵光义在位期间大建佛寺,在五台山、峨嵋山、天台山等地建造了为数不少的寺院。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赵光义敕令内侍张廷训主持重修五台山上的真容、华严、寿宁、兴国、竹林、金阁、法华、秘密、灵境、大贤等10所佛寺,并铸造金铜文殊像,安置于真容院。

同年,赵光义诏令峨嵋山白水寺高僧茂真重建集云、卧云、归云、黑水、白水诸寺,又铸造普贤菩萨铜像一尊,重达62吨,供奉于白水寺。

赵光义积极赞助佛经翻译事业。太平兴国五年(980),他在东京设立译经院,恢复了从唐代元和六年(811年)以来中断了170年之久的佛经翻译工作。

由于宋太宗奉佛,西域、天竺僧人携带经文来到汉地者络绎不绝,其中天竺僧人法天、施护、天息灾,都曾在宋太宗开设的东京译经院从事佛经翻译活动,并御派汉地僧人法进、常谨、清沼等人充任笔役,协助译经。

宋太宗敕命吕端为宰相后宣布:今后中书事必须经吕端酌定才可奏闻。

宋太宗疑忌心忒重,但如此这般地信任吕端实属罕见。

宋太宗弥留之际不仅相信吕端也相信寇准。

寇准早在太平兴国五年就向太宗推荐过吕端器识非常,希望能早日用他。

宋太宗不以为然,道:“我知道此人,是人家子弟,能吃大酒肉,其他没什么能耐!”

但宋太宗后来完全改变了对吕端的看法。

太平兴国五年,吕端在开封府判官任上受一件无关之事的牵连;太宗对那件事很恼火,命令在吕端头上戴上大木枷发配流放到商州(陕西商洛)。

判罪以后,恰巧开封府还有一些公文要吕端签署,吕端怡然吩咐:“只管拿来!只管拿来!戴枷判事,自古就有。”

吕端被发配商州时宋太宗还下令只能步行不能骑马,吕端身体肥硕,戴枷步行千余里自是够呛。

宰相薛居正安慰吕端暂且认灾,吕端大笑道说:“不是我吕某的灾,是长耳(指驴)的灾。”谈笑幽默,一如平日。

淳化三年,宋太宗追究二儿子开封府尹赵元僖中毒暴死事,吕端这时又是担任开封府判官之职;与其他属吏以辅导无状受到审查。

最后发落时,别人都哭泣着请求减轻处分;只有吕端声称“罪大而幸甚”,自求外贬。

端拱元年,吕端出使高丽;突然风急浪高,樯摧舵折,副使与同舟之人惊恐万状;他却始终稳坐舱中,安然读书,全无惧色。

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吕端的稳重、决断和镇定广为人知,也传到了太宗耳中,


状态提示:第409章:宋太宗(4)--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