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章献明肃皇太后>第406章:宋太宗(1)
信使跟前盯视着他道:“你说李继迁死咧!是被乱箭射死的?”

大脑袋信使伏跪地上重复前面的话道:“是呀皇上,李继迁是被潘罗支和大皇子诈降之计蒙蔽了双眼;在约定招降的地方被乱箭射死的,这是大皇子和潘罗支写给皇上的信札;请皇上过目!”

站立一旁的王继恩从大脑袋信使手中接过信札递给宋太宗,宋太宗看过;证明李继迁果然死亡;竟然拿捏不住地在丹樨之上跳起了拓枝舞。

寇准见圣上跳起了拓枝舞,也就附和上去,君臣两人疯狂地在垂拱殿“踢踏踏”起来。

宋太宗疯狂一阵,回归到龙椅上去歇歇气儿又问大脑袋信使:“吾儿德崇现在何地?”

“启禀圣上,大皇子去了甘州回鹘王庭!”信使喋喋不休地说着:“跟随大皇子的有呼延瑾儿姑娘和呼延赞老将军,还有一些贴身护卫!”

“吾儿去了甘州回鹘王庭?”宋太宗又一次从龙椅上站起来惊诧不已道:“德崇上甘州回鹘王庭干甚?”

“启禀皇上!”信使神情亢奋道:“大皇子说大宋朝跟辽国交战屡屡败北是因为战马奇缺,而甘州回鹘南边的祁连山是养马基地;他要在那里给朝廷养马打败辽国这个蛮夷!”

宋太宗眼睛瞪得仿佛牛铃,回过神像唱信天游一样哼唱起来:“大快人心事,吾儿去养马,打败契丹酋,就要在当下!”

大脑袋信使这一套说词全是刘敏在他临行前吩咐的,信使只是向宋太宗转达了刘敏的意思。

不过刘敏、赵元佐、呼延瑾儿、呼延赞老将军一行真的是去了甘州回鹘的王庭。

刘敏知道甘州南边的祁连山是大汉武帝时对付匈奴时建立起来的养马场,大汉之所以能取得“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的最后胜利而战胜匈奴,全是仰仗了祁连山养马场源源不断的军马供给。

宋太宗说完“大快人心事,吾儿去养马,打败契丹酋,就要在当下!”这句话看向寇准道:“甘州回鹘不就是张掖郡吗?寇爱卿你说朕讲得对不对?”

寇准上前施罢礼振振有词道:“圣上英明,甘州就是张掖;为汉武帝驱逐匈奴后建立的河西四郡之一,现在统治甘州的是回鹘夜落隔可汗;他是中原王朝的女婿,一直和中原王朝交好!”

“这样更好!”宋太宗啼叫一声,欣欣然道:“看来吾儿德崇有眼力,在凉州联络吐蕃统领潘罗支;又西向甘州拜见夜落隔可汗,河西走廊已经是我大宋的附庸之地;我朝也要向汉朝武帝那样将河西四郡纳入麾下!”

宋太宗说着语出惊人道:“朕想北伐辽国,不知爱卿们意下如何!”

宋太宗一直想做汉武帝,汉武帝发动的“四大战役”将匈奴彻底赶出河西走和北方草原,宋太宗攻灭北汉后便想乘胜收回燕云十六州,可那一次宋军失败的很惨;宋太宗也是抢了一辆运粮的驴车遁逃抱住一条性命,可他对辽国耿耿于怀。

雁门关之战的胜利,湋河川、统万城、贺兰山、凉州射杀贼头李继迁,大皇子赶去甘州忽见回鹘可汗夜落隔在祁连山养马这些有利因素又一次激起宋太宗北伐辽国的信心。

可宋太宗能和汉武帝相提并论吗?

汉武帝讨伐匈奴做了充足的准备,譬如为了给将士们提供优良马匹;汉武帝派人多次去西域换取优良马种,还引进并大量种植苜蓿等优良牧草;在最后一次与匈奴决战时,汉朝一次性出动十万大军;仅运送给战马吃的粟米就动用了十四万匹驮马。

汉武帝本人知兵勤政,有感于边境侵扰频繁,文帝、景帝时期皇帝骑射驰骋于上林苑;就是汉朝的保留节目。

汉武帝更是积极突出,他先后组建了期门、羽林卫二军,经常演练骑兵对决厮杀。

尤其是羽林卫,早期全部是从陇西选取的善骑射的良家子弟;这些日常的骑射练习,也许并不会让汉武帝本人成为优秀的骑将;但却可以增强他对战争本身的理解。

诛杀匈奴的很多名将都出身于期门和羽林二军。

以李陵为例,他只是区区一校尉而已,大汉朝有多少校尉略有历史常识的人心中似乎都有个数。

《史记》里多次提到汉武帝对李陵奏书亲自批示,这说明汉武帝对军国大事几乎做到了事必躬亲。

从士兵的武器到日常训练,从马匹粮草到整个后勤补给;汉武帝可以说是把能下的功夫都下了。

汉朝对匈奴出战时机的选择基本上都是春末至秋天来临之前,为什么呢?这段时期正是草原牲口长膘、牛羊怀孕的时间,只要汉军不停骚扰进攻;放牧期的匈奴人就只能不断转场,而频繁转场会导致牲口掉膘、流产;即便暂时取得的成果有限,到了大雪漫天的冬天饿都能饿死一批匈奴人。

其次,卫青等人有着清晰的战略规划。霍去病等人多次深入敌后骚扰,最大程度扩大战果,让匈奴人疲于奔命。

而卫青在北地无定河畔建立的朔方城更像一根钉子钉在匈奴人心脏里面。

不要小看一个普通城池,它不仅是汉军进攻的桥头堡;城池牢牢控制了无定河最好的水源地,使匈奴人发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李广、卫青、霍去病不断地对匈奴发起进攻是控制匈奴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汉军找到了克制匈奴的战术秘诀。

汉朝时尚还没有高桥马鞍和金属双马蹬,骑兵作战受到很大


状态提示:第406章:宋太宗(1)--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