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恐怖悬疑>星平线>章节226多多考虑
行器的高度,变向缩小了扫描面积。加上天人和星舰的数量有限……

残骸就这么幸运地保存下来,一直没有被天人发现。鱼龙降落到地面上,头颅向下、大嘴张开,矿炮全功率启动。这种综合矿工工具是针对小行星的作业环境进行设计,向下挖几公里的需求并不罕见。再说,天土大陆的表面是自然土层,这比一些矿石行星好对付多了。

矿炮切割,牵引光束挖掘,胡须进行加固。模块型机器人不断从龙腹中制造出来,如同口水一样沿着胡须流淌,黏附到挖出来的洞壁上。这些模块机器人就会变成深钉钻进去,然后互相横向连接,变形成新的洞壁作为土方工程的强化结构。与此同时,它们还会用模块化的变形能力组成接力式的提升电梯,将坑里面新挖掘出来的土石搬运到地表去。

鱼龙的鳞片不断释放出电流为模块化的洞壁提供能量,与此同时它不断向深处前进,矿炮的红色切割射线永远是开路先锋。这项工程会遇到水,遇到矿脉甚至遇到石油或者岩浆。但这些自然界的物质都挡不住矿炮、牵引光束和模块化机器人的前进脚步。

从黑暗的空间通道出来没多久,鱼龙就又进入了黑暗的地下通道内,前进的速度毫不逊色。洞壁上,持续不断的土石方搬运电梯如同行军的蚂蚁一样。由于鱼龙一直采取反重力悬浮的方式,身体不与洞穴接触,因此也不会影响这些搬运大军。当深度增加,艾瑞克斯就放出几百个“兵马俑”机器人,在地面协助模块化洞壁来处理土石的堆积问题。

这边挖得热火朝天,天人那边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可以理解,毕竟膜对撞机没了,强大的生物盟友也没了,“创世球”也只剩下聊聊十几个。最可怕的是天人用尽了所有扫描手段,都没能在任何雷达上找到鱼龙的身影,哪怕它有那么巨大的身躯。过去,天人觉得息壤球多了是累赘和隐患,总是想办法送出去一些,用来控制异星协会也好,用来改造宇宙空间也好,都是没问题的。现在,他们尝到了拮据的味道,心中发慌的滋味一点都不好受。

“它肯定还在天土,那个空间通道无法穿透引力屏障……”

话说到这儿,其实天人的信心也不是很足。‘原来每个人都可能随时随地在骗我,’这个教训足够刻骨,因此讨论的中心变成“假设它还在屏障之下,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到它,制服它?”

讨论了半天,天人发现自己没什么办法。鱼龙拥有天人引以为傲的引力屏障,还有复合进化人诡异的电子战手段。远程攻击对它没什么用处,而近距离贴身战?难道看不见它是有牙齿和五只爪子的吗?而且鱼龙的飞行姿态控制实在太诡异了,根本不能用常理来衡量。

假设大地是一个平面,那么蛇的行动可以认为是二维的,但是鱼龙是三维的,不管做出任何动作都不需要遵循“脑袋-身躯-尾巴依次进行”的规律。它想怎么飞就怎么飞,想怎么变形就怎么变行,甚至还有为了机动性而临时压缩或延长身体的现象发生。

除了大规模人工智能外,没有控制系统能做到这种程度,但对于生命体来说,这只不过是本能。艾瑞克斯滋养了鱼龙的大脑,于是鱼龙自己就能处理这些动作。这种现象就像对比婴儿学步和给双足机器人编程一样,目标一样但难度不同。而且艾瑞克斯在日常动作中早已将算力棍技法融入进来,尤其是进入战斗后,不由自主就会根据敌人的攻势来调整身体姿态。虽然人类身躯和鱼龙差别很大,但是大脑的特点是可以模糊处理以及脑补的。

鱼龙年幼,学习和模仿的yù_wàng很强,没有形成自己的习惯所以可塑性好。不知不觉间,它也开始有了点“鱼龙版”战斗技法的味道。虽然只是雏形,很多地方并不合理,但靠着坚韧的身躯和灵活的变形能力,它总算是勉强完成了,这也就是天人看到的“诡异但非常可怕的机动能力。”

想来想去,天人就是想不出该怎么对付鱼龙号。“别忘了它那个空间隧道的飞行能力!哪怕不能飞出引力屏障,我们也追不上它。”

讨论到此结束,悲观的情绪正在蔓延,而且看起来并没有停止的迹象。有些天人已经在探讨是不是要收缩控制区域,建设更强的武器和护盾,用来防御鱼龙可能发起的攻击。其实他们也知道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只有在星舰技术上有所突破,对付鱼龙才真的有希望。

“我们都希望让鱼龙去对付复合进化人。现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于考验,我们只能用自身的力量去对抗,任何取巧的尝试都会遭到反噬!”

这个说法算是对之前的失败盖棺定论,也给悲观情绪画出一个底线。虽然还没有放下过去,但至少稍微抬起头来面向未来。天人们开始用稍微理性一点的思维来讨论对策,能不能产生有用的结果先不说,至少这是个好兆头。

一人吃饱全家无忧,完全可以用来形容艾瑞克斯目前的状态。他可以完全不去担心天人的计划,这就是相对天人最大的幸福。鱼龙专心致志向下挖掘,艾瑞克斯则可以专心致志地安排山河社稷号的重建。目前有了膜对撞机,经过核心舱的系统自检可以确认它仍具有完整的工作能力。只要集合多台反物质发动机的能量,膜对撞机就能源源不断提供艾瑞克斯需要的物质材料——而不仅仅是息壤球那么简单。

膜,可以认为


状态提示:章节226多多考虑--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