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青春校园>三国寻龙记>第三百零九章 古之昭虎
,众人商议先引军而还,但张辽却向夏侯渊说:“这些天以来,每次我们巡视围城军情时,昌豨两眼盯着我看。而且他的士兵所发射的箭日益稀少,此必是昌豨心怀犹豫,所以才没有力战。我希望能试一下他,并与之洽谈,倘若可以成功诱使昌豨下山,不是很好吗?”于是命人向昌豨说:“曹公有命令,让张辽来对你传达。”昌豨果然下山与张辽对话。张辽便说:“曹公神智武勇,正在用他的仁德感化四方各派的势力,先归附的可以受大赏。”于是昌豨便答应投降。张辽知其肯降,于是只身三公山,入昌豨家,并拜候其家人。昌豨见张辽如此坦诚相对,心欢喜,便随之往见曹操。

曹操先遣昌豨还东海,随后训责张辽说:“只身赴敌巢穴,这不是大将所为。”张辽却拜答道:“凭着明公达于四海的威信,我拿着圣旨,昌豨必然不敢害我,所以我才敢去。”

建安七年,张辽跟随曹氏大军讨袁谭、袁尚于黎阳时,累有功劳。建安八年,曹操攻袁尚于邺城,袁尚坚壁守垒,曹军久攻不下。因此曹操采纳郭嘉之计,让二袁自行内斗而先还许都,同时令张辽与乐进攻拔阴安,把当地百姓迁移到黄河以南。

建安九年,张辽再次随曹操攻打邺城,这次终于攻破邺城,张辽奉命别巡赵国、常山,招降了缘山一带的贼众及黑山孙轻等,此后再度随曹操攻击袁谭。

建安十年,袁谭败亡后,张辽受命安抚海滨一带,大败公孙度所置的营州刺史柳毅、与长广太守何夔合兵讨平矣平贼从钱等。曹操表汉献帝,称张辽、于禁、乐进说:“武力强大,计谋周全,品性忠正,操守高洁,每次征战,身先士卒,勇猛顽强,无坚不摧;亲自擂动战鼓,忘了疲倦。他们单独领兵征讨,统率全军,抚慰将士,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临敌决策,没有失误。lùn_gōng记职,应该给予显要荣宠。”收复东莱诸县后的张辽引军还邺城,曹操亲自出城迎接,邀请他同乘一辆车,任命他为荡寇将军。

建安十一年,张辽率军攻打荆州,平定江夏诸县,在临颖屯兵,再度受封为都亭侯。

建安十二年,曹操要征讨在柳城的袁尚,张辽进谏道:“许都,是天子所在的地方。现今天子在许都,曹公北征甚远,若刘表派遣刘备攻击许都,占据它号令四方,您的形势将会大去。”曹操则判定刘表必不能任用刘备,遂继续出征。行军途与敌军相遇,张辽壮气奋发,力劝曹操接战,曹操十分欣赏张辽的斗心,又看见乌桓的军队尚未排成阵形,于是将自己的麾旗授予张辽暂用,任命张辽为前锋出战,于是张辽引军突击,大破乌桓,斩单于蹋顿于阵前。

建安十三年,荆州尚未安定,曹操命张辽屯军于长社。军队临出发之际,军忽有谋反者起事骚动,半夜惊乱起火,全军尽受其扰。此时张辽对左右说:“不可乱动。这一定不会是全营尽反,必然是引起叛变之人,想藉此惑乱他人而已。于是传令军,只要不是反乱者安坐勿动。而张辽则带领亲兵数十人,守立于阵。不久情况稳定下来,军随即擒获首谋者,并将其杀除,动乱亦告平定。赤壁之战时,曹操徙赵俨为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都是曹军赤壁之战主力,可惜一把火,全军尽墨。

建安十四年,庐江人陈兰、梅成占据氐等六县作叛,曹操于是遣于禁、臧霸等讨伐梅成,又命张辽督领张郃、牛盖等讨伐陈兰。当时梅成诈降于禁,于禁引军便还。不料梅成趁机会带其军众往投陈兰,二人转入灊山自守。灊山有天柱山,高峻约有二十馀里,道路险狭,陈兰等众避于其,山下进军难通。张辽意欲登山进兵,诸将皆说:“此山道路险恶,我军兵少,很难可以深入用兵。”张辽却说:“这正是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于是进至山下安营,起兵山攻击,终于斩下陈兰、梅成首级,尽虏其众。曹操论诸将功劳,说:“登天山,踏过险峻,成功讨取陈兰、梅成,都是荡寇将军的功劳。”于是增其邑,假节。

当曹操征孙权无功而还时,任命张辽与乐进、李典等部领七千馀人马屯守于合肥。

建安十八年,与臧霸同为征濡须口的前锋,攻破孙权江西营,擒获孙权都督公孙阳。

建安十九年,孙权大将吕蒙袭攻下庐江的皖城,张辽在增援途得知皖城失守,无奈被迫退军。

建安二十年,曹操往征张鲁,让护军薛悌给张辽送去一封信函,让张辽在有敌人来攻时再打开来看。不久东吴孙权率领十万大军进围合肥,张辽与诸将打开信,信说:“若孙权军来到,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不得与战。”但是诸将不理解其的意思,张辽与李典消除诸将的疑惑,整军备战。

于是张辽在夜间募集敢于迎战的精锐将士八百人,开剥牛羊让将士饱食,准备明日大战。天未亮时,张辽被甲持戟,独自先登直陷敌阵,亲手斩杀了孙权军队的数十人和两名将领,并于阵大呼自己的名号,然后突击冲入重垒,直至孙权麾旗之下。孙权见状大惊,东吴军将手足无措,不知所为,只得走登于高丘之,用长戟自卫。张辽见敌军退避,便叱喝孙权,挑衅他下来对战,但孙权没有轻举妄动,随后孙权发现张辽所率领的士兵非常少,于是聚拢士兵将张辽包围。张辽在吴阵左冲右突围,率领麾下数十人得以突出


状态提示:第三百零九章 古之昭虎--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