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都市现代>重生八零幸福路>第464章梦想
向方文静询问两个店的生意如何。

方文静告诉唐晓芙,这条街许多临街的房子都改成了门面,现在开裁缝店和小吃店的很多,不过她们家占了先机,所以到目前生意没有什么影响,每天营业额很稳定。

唐晓芙明白,一家吃独食的好日子已经过完了,马上要陷入激烈的竞争中,这就必须得做出自己的品牌。

服装她不怕,她有前世的经验,这个时候如果先下手为强,开一个服装厂的话可以暴富。

八十年代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机会的年代,在那个年代,凡是下海的人成功率高达百分之七十。

1988年,付杰用家里借的五十元买了四件衬衣,卖掉三件,赚了六十元。

1989年,丁凤兰向亲友凑了五万元,开了一间四十个人的小服装厂。

1989年,胡爱娣辞职,借钱成立了武汉市振兴针纺织批发部,并开始做起马海毛的代理。

那时每只在三十年前振动翅膀的蝴蝶,都会在三十年后蜕变成一个赫赫有名的服装品牌。

那时是汉派服装崛起和发展的辉煌时期。

当时在汉正街有一句名言:货到汉口活,就是说不论什么商品,到了武汉都会销售得很好,可见那时候生意有多么好做。

服装行业更是如此,作为九省通衢的武汉女孩子们对美的追求丝毫不逊于京泸粤,因此服装生意尤其好。

当时的服装厂都是前店后厂的“手动模式”。

1991年,武汉的服装企业还不到200家,1994年就猛增到1500家,当时的汉派服装阵营有两千多家企业,从业人员四十万,产值四百亿元,与京沪粤齐名。

曾几何时,中国十大著名女装品牌中,六个来自武汉;销售过亿的商场里,女装的“头部品牌”大多也是汉产。

但是千禧之后是深秋。

新世纪之后,武汉的服装人发现,在自己的阵营里,尽管仍有大品牌在排行榜上一骑绝尘,但很多以加工为主、缺乏渠道和原创能力的中小企业,已经竖起衣领,裹紧衣襟,准备过冬。

早年的飞速发展,让“坐等生意上门”的服装老板们不够重视品牌和渠道建设。

很多汉派服装的市场渠道掌控在代理商手中,批发为主,零售乏力,新品自己无处卖,老货自己没法甩,产品利润外溢,不少服装老板在为他人做“嫁衣”。

而国际大牌、快时尚和国内品牌大举登陆武汉,逐鹿鏖兵,也让汉派服装在市场上措手不及,甚至节节败退。

虽然后来有前世像唐晓芙这样的有为青年为了汉派服装的重新崛起而努,但真的无力力挽狂澜,再难恢复往日汉派服装的辉煌。

尽管唐晓芙前世的服装生意不错,但也只能自保不被别的服装厂给吞并,举步维艰。

所以这一世她既然正好穿越到八十年代,那她希望凭着前世知道未来的优势来改写汉派服装的命运。

唐晓芙忽然发现自己是个多么有志的青年,简直恨不能给自己点一万个赞。

至于小吃店,也要在经营的过程中慢慢做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这样才会在以后的激烈竞争的惊涛骇浪中屹立不倒。

但是现在条件都不成熟,所以还是以抢钱为主,积累资金,什么好卖卖什么,积累足够的资金之后就开始调整,那个时候应该也就83年84年左右,那时候再创建品牌、完整销售渠道都还很从容。

方文静见唐晓芙沉思,说道:“现在又到了服装生意的旺季,我们这里还要供给你学校那家分店的服装,我觉得要再招些人手才行,否则有些应付不过来。”

唐晓芙和方文静商量了一番,至少得招五个人,两个缝纫的——两个熨烫的、一个裁剪的。

唐晓芙就叫唐建斌明天帮她写招聘启事。

她还有个打算,准备在胭脂路、六渡桥、武商这三个地方各开一家门面,卖红樱桃服装,渐进式打出红樱桃的品牌。

等以后积累了足够资金,正式开服装厂,这个品牌那时应该已经为消费者接受,第一步绝对不会摔跤。

服装生意的路线就这么初步决定,可是小吃店的生意该如何长远的规划?

做什么有特色的生意比较好?

她所知道的武汉特色小吃,老通城的三鲜豆皮、四季美的汤包、蔡林记的热干面、顺香居的烧麦、福庆和的牛肉豆丝、小桃园的煨汤、田启恒的糊汤粉、谢荣德的面窝并称武汉八大名小吃,人家那都是老字号,自己没办法抗衡的,所以直接ss掉。

得另辟主打小吃,她之前就想做四川口味的兔杂油面,湖北和四川搭界,最能接受的口味就是川味。

武汉九省通衢,所以对各种菜系的接纳程度很高,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这八大菜系基本上都能接受,但都没有川菜受欢迎,如果做川味兔杂油面应该会一炮打响。

但是方文静给了她一个晴天霹雳,她两个舅舅家养的兔子全都发瘟死了大半,开办兔子养殖场恐怕不可行。

唐晓芙的川味兔杂油面夭折。

……那就试试牛肉粉、鸡汤油面。

唐晓芙把自己的计划说与方文静、唐晓兰、苏苡尘和唐建斌听,让他们帮忙参考参考。

他们都觉得她的计划可行。

商谈完正事,唐晓芙就去洗澡,等她洗完澡从卫生间出来,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发现方文静在他的房间里,神色有点不自然。

唐晓芙用一条干毛巾使劲的


状态提示:第464章梦想--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